协力和衷提升民族团结教育品质
作育英才汇聚伟大复兴磅礴力量
编者按
2002年广州协和开始承担内地班办班任务。二十年来,近八百名天山学子来到羊城,与协和本地学生相知、相交、相融、相和,推进“三混”工作走在全国前列,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,汇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。七百五十多名内地班学生带着“尔识真理,真理释尔”的理念从协和走向了更为广阔的天地,他们有的考入清华大学、中国人民大学、中国科技大学、哈尔滨工业大学等,或仍在继续深造,或已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,平凡而不平淡。值此协和内地班办班二十周年之际,内地班各届校友用笔墨遥寄祝福,分享他们毕业后的经历与感受,感党恩,颂母校,谢师情。
内地班20周年特辑八
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声音
哈力木拉提·吾布力卡斯木,协和2007届内地班毕业生,本硕博就读于南京大学,2017年获得南京大学外科学博士学位,毕业后工作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,兼新疆医科大学老师。
每次一提到“协和”,激动之情难以平复。
高中时期四年是人生观、价值观形成关键期,遇到协和的各位老师是我一生的荣幸,他们是我生命中的贵人,是他们改变了我的命运和对生活的态度。班主任黄婷婷老师教育我如何做人,张雄老师教我如何规划人生,在蔡校长富含哲学的教育方式和林爱群老师鼓励性的教学理念下,我渐渐找到自信,学会了自我反思。记得徐智明老师说过:“人不能一辈子盼着外来的照顾,人是要有骨气的,要懂得感恩。”高中毕业后,我只要遇到困难和难题,就会想起徐智明老师的这句话来开导自己,问自己有没有尽力,有没有做到问心无愧。
◎协和高中时期的美好
在协和的四年回忆满满,她让我拥有了更好的辨认能力和开拓式思维能力。在各位启蒙师的教导下,我在困难面前,没有屈服,稳步前进。因此,直到现在对协和的万分感恩无法形容。如果没有内地班,或许没有今天的我,如果没有协和的求学经历,便没有现在这番成就的我。在高中时期打下的扎实基础和良好习惯,为我之后的大学生活和工作提供了许多帮助。
◎哈力木拉提·吾布力卡斯木与著名肝胆外科专家、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前任院长、导师丁义涛教授合影
◎哈力木拉提·吾布力卡斯木学术会议中作报告
◎哈力木拉提·吾布力卡斯木艰难并快乐的科研生活
我们内地班的学生都是在党和国家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。党和国家为我们提供了特别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,作为党和国家栽培的知识分子,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听党话、跟党走。立志做一名有理想、敢担当、能吃苦、肯奋斗、愿奉献的新时代青年。目前已经毕业在各个岗位的我们,无论在哪里,都要懂得感恩,要时刻为祖国的发展做贡献。
陈汝慧,协和2013届内地班毕业生,本科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,2017年前往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,以第一作者及共同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。2021年获得博士学位后进入约翰威立国际出版集团上海办公室,成为化学学术期刊编辑。
时光飞逝,转眼间我已经从协和毕业九年多,结束了漫长的求学生涯并踏上工作岗位。然而想起在协和的学习生活,一幅幅画面仍然历历在目。2022年是协和内地班办班二十周年,我对母校的培育之恩难以言表,只能将在协和的美好回忆记录一二,以表达对母校的感恩和祝福之情。
2009年的炎热夏天,我进入协和中学内地班就读。依然记得刚下火车时扑面而来的热浪,校园里郁郁葱葱的南方植物,以及听不懂的粤语,一切都是那么新奇。虽然担心过能否在新环境中顺利地适应学习生活,但是面对温柔耐心的老师、活泼热情的同学、安排得妥妥当当的宿舍食堂,我所有的不安都烟消云散了。刚入学的那几个月,也许是水土不服的缘故,我生病了却不好意思寻求帮助。当时的生活老师高老师敏锐地发现了我的不适,迅速带我去医院治疗并且让食堂的大师傅为我准备清淡的饮食,很快我就痊愈了,这让离家在外的我感受到了难以言喻的温暖和安心。类似的故事数不胜数,无论是大雨过后的姜汤,还是与老师同学们一起度过的各民族节日,或是平日生活上的嘘寒问暖,在内地班的日子从未让我感受到离家的孤独,反而是集体生活的快乐温馨。在与其他同学的共同学习生活中,我也学习到了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化,欣赏他们的能歌善舞,佩服他们遇到语言学习困难时迎难而上的勇气和坚韧,这些都成为我日后生活工作的财富。
◎2012年协和秋季校园运动会
◎陈汝慧参加协和志愿者协会
当我结束一年的预科生活,进入高一学段和广州同学共同学习后,学习生活又掀开了新篇章。老师们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循循善诱,在课下对我的生活和状态也多有关心,我常常感觉自己是何等幸运遇到了这么多优秀又温暖的老师。可爱的本地同学们也毫不吝啬他们的热情,或是向我了解新疆的文化习俗,或是给我介绍广州的美景美食,逢年过节也常常与我分享家里的美食,给我带来了数不尽的欢乐与美好回忆。最重要的是,在内地班及本地班老师同学的影响下,这样热情温暖的氛围让内向不爱说话的我逐渐变得自信活泼起来,即使面对生活学习上的不顺也能积极乐观面对,这样的转变对我日后的求学及工作都产生了许多积极的影响,是我尤为感激的。协和不仅传授给我知识,照顾我的生活,更重要的是百年名校的育人氛围助力我个人品性的成长,润物细无声,让我即使在离开协和后也能获益匪浅。
2013年我从协和中学毕业进入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习。面对优秀而刻苦的同学,紧张的课程安排以及艰深的专业知识,我一度感到压力巨大。然而在协和打下的良好学习基础和习惯,以及乐观坚韧的心态,支持着我在材料化学专业里不断探索,不断进取。除了勤奋打磨专业基础,我也积极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学习,还在各类学生活动中丰富自己,担任了学院辩论队领队,系团支书及本科生党支部书记等。2016年暑假,我在学院资助下前往美国德克萨斯州奥斯汀分校进行暑期科研学习,在那里我感受到了不同的文化,大大开阔了眼界,因此在回国后努力申请美国的直博项目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在2017年我获得了全额奖学金进入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。在异国他乡,不仅要面对思乡的孤独,还要努力克服语言文化的挑战,学业课程及科研的压力,但是我一直坚信,就像在协和读书时那样,只要坚持并且努力,一定会慢慢取得进步。2021年夏天,我顺利完成博士答辩并回到了祖国,进入学术出版行业成为了一名编辑,负责化学学术期刊的日常运营及和中国区作者的交流,协助中国的科研工作者更好地在国际刊物上展现科研成果。
◎陈汝慧作为领队参加辩论赛
◎2019年陈汝慧参加美国化学会春季年会
回想起在协和的美好回忆,我心中仍然十分感动感激。虽然难以将每份细微的感动再现纸上,只能用略显笼统的语言表达感受,但协和给予我的知识与品格无不将我烙上了协和人的印记。衷心地感恩内地班政策,衷心地感谢协和的老师同学们,让我从遥远的西北来到温暖的广州,在协和获得了美好的师生同学情谊,良好的知识学习和品格教育。这些获益一生的宝贵财富,不仅支持我顺利完成了离开协和后的学习求职,也必将一直影响我日后的生活。祝福协和内地班越办越好,祝福母校年年桃李,岁岁芬芳!
易宁,协和2013届内地班毕业生,本科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、德国拜罗伊特大学(双学位),硕士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,现就职于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。
协和,一个对我来说无比亲切的名字,陪着我走过了高中的读书旅程。“唯我民国肇造,雄立宇宙中。我协和始建兮正与时同……钟灵毓秀美景萃乎西山,菁莪乐育春风化雨无垠……”这首校歌陪伴了我四年的时光,每想起协和,那里的风景美如画,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伴我同行,我沉醉于她随着时间流逝积淀下来的人文景色之美,更暖心于协和老师们的真情陪伴、无私教导,还有与同学们并肩作战,一同追逐梦想的日夜,我们互相鼓励、共同进步,这些在协和的时光都是我最耀眼的回忆。
◎易宁在协和时与同学合影
我对协和充满了怀念,也充满了感激。还记得那时每年的春节,学校都会举办热闹的联欢会、组织各式各样的文体活动,大年初一学校的领导老师们更是舍弃了与家人们团聚的宝贵时间,来与我们共度春节,给了在异乡的我们家一般的温暖。回想起协和的恩师们,他们是一群可敬可爱又尽职尽责的老师!每天课余时间总会有他们的身影坚守在教室,随时为我们答疑解惑,永远耐心亲切地面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,除却学业上的指导与帮助,在困难时刻也会给予我支持与信任、激励与教诲,追梦路上的暖心陪伴,无一不深深刻印在我的校园生活中。
在协和,学习是很重要,但学生全方位的发展更为注重。学校给了我们很多拓展兴趣、发现潜能的机会。轮滑球一直是协和的特色体育项目,在校时我也有幸成为了校轮滑队的一员,并参加了全国单排轮滑球锦标赛;还有课余时间的琴房,那时一有空就赶到琴房,享受沉浸在音符中的欢乐;尽情挥洒汗水的校运会、精彩纷呈的艺术节以及花样繁多的社团活动,都给了我们一个展现自我、放飞青春的舞台。
百年协和,善解能容,和而不同。作为新疆生,我们跟本地同学同吃同住,感受不同民族风情交流相融的同时,我也收获了对我影响深远的良师益友,他们的关心与帮助,直到现在都激励着我不断前行。协和是青春的,在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她的生机与活力,同时,她也是兼容并包的,倡导博闻强识、多才多艺、全面发展,正是这多元文化汇成的“和”文化,让我们和而不同,大放异彩。感谢协和的培养和锻炼,让我往后的人生充满自信和阳光,也在海外求学之时能以更开放包容的心态去面对一切。
◎易宁在北京理工大学
感谢母校,难忘师恩。值此协和内地班办班二十周年之际,祝愿母校积历史之厚蕴,更展宏图,再谱华章!祝愿协和人前途似锦!